2022-10-08 17:08:14
作者-李春凤
都说知易行难,生活中从踌躇满志到不了了之的事情太多了。比如我自己,学过画画、学过跳舞、参加过合唱团,但都没坚持下来。
为什么我们做事总是半途而废呢?最近在常青说的一篇长文里找到了这个问题答案,作者用一个「执行状态周期模型」解释了让人自律到底的底层逻辑。
这个模型指出:我们在培养一种习惯或练习一项技能时,要长期执行下去,心态必然要经历新鲜期、疲劳期、麻木期、内化期四个周期,才能彻底掌握或者形成习惯。
1.新鲜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对正在做的事情充满了新鲜感,做事的激情和状态,都处于顶峰。但这种状态往往非常短,很多人可能就保持几天的时间,甚至有的人只有几个小时,就会进入疲劳期。
2.疲劳期
由于现实的积极反馈并没有我们想象中来的那么快,我们做事的情绪通常会比较低落,甚至觉得很难、很复杂。
这种糟糕的情绪,又会给我们带来更差的执行动力,更差的执行又会让积极的反馈变得更加遥不可及,最后陷入恶性循环中。由于现实和我们的预期反馈差距过大,很多人在这个时期就放弃了坚持。
3.麻木期
如果我们没有在疲劳期选择放弃,而是在咬牙坚持,就会进入麻木期。
这个时期,我们情绪的问题会更严重。对flag,我们会感觉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种状态就是麻木期,也是我们通常说的“瓶颈期”。
这就好比「复利曲线」里拐点前的漫长等待一样,因为有了时间的加持,往往越是在这个阶段,越是拐点出现进入内化期的时刻,用佛家的话说:这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当我们突破了拐点,我们就会进入真正意义的内化期。
4.内化期
我们做事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和情绪几乎不会再有很强的抗拒感了,习惯基本养成,在维持做事的时候,已经不需要过度依赖于意志力了。
这个「执行状态周期模型」对执行的意义是什么呢?
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清楚地告诉我们做成一件事需要的心理路径,有了这条路径,我们就可以更灵活的识别到自己在不同阶段做事的心理状态,便于在出现心态问题的时候,更灵活的对其进行干预策略,让自己坚持到底。
对照这个模型我们不难发现,曾经那些我们坚持不下来的事情,都死在了某个阶段。那么,在实际运用中,具体应该如何用它来指导我们把事情执行下去呢?
新鲜期,应学会调整自己的预期,避免因为过于低估任务的复杂程度,而导致落差较大,影响执行心态。
疲劳期,要注意积极反馈对我们的作用,学会调整任务的反馈频次。
麻木期,这个时期最大的敌人是我们的情绪内耗,需要为flag重新赋予多重意义,把想变成做,利用环境和外部激励帮助我们渡过麻木期。
内化期,需要注意周期性波动,避免因为小波动,导致习惯功亏一篑。
在前三个周期内,我们可以利用心理学中的「损失厌恶效应」助力坚持,因为人都有厌恶损失的心理。以我个人为例,那些我很容易就放弃了的事,基本上都是浅尝辄止,放弃成本小。反之那些坚持了很久的事情,比如跑步、写作、练字,现在要放弃太难了,因为投入了太多,付出了太多。
因此,我们想要改变做事容易半途而废的习惯,可以尝试在前期尽可能的多投入,增加决策成本,比如:
1.增加外部关注
人都很在意外部评价,一旦我们公开承诺要做好一件事,就会竭尽所能去塑造和维持一个始终如一的形象,放弃就意味着打脸,而人恰巧不喜欢被打脸。
2.增加精力成本
比如写文章,如果在你写下一个标题或是写下第一段话时产生了放弃的念头,这时很有可能毫不犹豫地就放弃了,因为投入不多。
但如果是构思了两天,写了1000字后发现写不下去了。这时想放弃,内心一定是挣扎的,熬了两天憋死多少脑细胞,放弃太可惜了。
3. 增加财务成本
同样以写作为例,A同学通过买书自学,B同学花799元加入了写作训练营,课程要求根据不同的主题输出文章。两者比较,相信后者坚持的动力会更足,因为放弃意味着要浪费更多的财务成本。
人向来憎恨失去,越坚持越投入,越投入就越难放弃。只要不放弃,就有机会度过疲劳期和麻木期,进入内化期,拿到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