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0 10:00:40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一项重要载体,记录了我国工业化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信息,标记了我国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一系列重要历史节点,承载了我们民族追求独立解放和发展进步的工业精神。保护工业遗产,就要把蕴含在其中的工业精神和文脉赓续下去,使之真正成为当代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1894年建成的武汉汉阳铁厂遗址,有一座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清晰再现了当年汉阳铁厂、兵工厂、火药厂的艰难起步,以及历史传来的机器轰鸣和钉钉铁锤声。于1952年在汉阳铁厂所在的“十里钢城”基础上建起的汉阳钢厂,继承了汉阳铁厂人的铮铮铁骨,形成了“汉钢人”精神,在很长时期内为保障职工生产、生活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进入首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的另一家钢铁厂———鞍山钢铁厂,始建于1916年,是中国近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典型代表,见证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矿产掠夺与经济侵略。建国后,鞍钢炼出了新中国第一炉钢水,生产出新中国第一根钢轨、第一根无缝钢管,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改造之路,记录了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步、发展、振兴的奋斗历程。鞍钢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办法《鞍钢宪法》,鞍钢的英模文化影响深远,培育出了孟泰、王伦崇、雷锋、郭明义等英模人物。
而宝鸡申新纱厂建于1940年,前身是汉口申新第四纺织厂,抗日战争期间自南方迁建而成,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保留较完整的抗战工业遗产。战争年代,申新纱厂因时因地制宜,使用窑洞空间进行生产,顶着日寇的轰炸坚持生产支持前方抗战,展现了民族工业坚强不屈的精神。
此外,创建于1946年的菱湖丝厂,其建成改变了以家庭手工缫丝为主的产业局面,形成了机械化缫丝为主导的产业新格局,促进了当地蚕桑养殖的发展。丝厂历经多重变革,始终是我国缫丝行业领军企业,为丝绸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步入新世纪,特别是改制后,菱湖丝厂仍然保持全国生丝出口品质和数量领先地位,当前企业所属的丝绸之路集团正结合贯彻落实浙江“丝绸小镇”规划,进一步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在展示我国丝绸行业不同时期的典型特征同时,也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可以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工业遗产背后蕴含的工业精神永不褪色。国家工业遗产,见证了历史,也折射出整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新态势。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没有文明的继承、没有文化的弘扬,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因此,不要让那些钢水飞溅的车间里的故事,那些几十年如一日钻研技术的执着,那些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因厂房的搬迁废弃而湮没。我们需要铭记与敬畏的不仅是斑驳的工业遗迹,更多的是那个时代、那群人的历史痕迹和精神风貌。通过大力发展和弘扬国家工业遗产,培育劳动光荣、创新光荣、诚信光荣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全民工业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塑造中国工业新形象,加快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