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9 10:00:13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概念,“互联网+制造”就是德国推出的“工业4.0”,美国将其称为“工业互联网”,中国称之为“中国制造2025”,但三者的本质内容却是一致的,都指向一个核心——智能制造。
然而,面对智能制造的来袭,很多人并没有做好准备。全球制造业领袖峰会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者中,只有13%的人表示已经完全理解了“工业4.0”,准备好面对所有的挑战;64%的人只在某种程度上做好准备,而仍有大部分人表示完全没有准备好。
全球制造业领袖峰会联合发起人David R. Brousell表示,技术、组织、领导力这三个维度的变化,才能撑起真正的智能制造,其中最大的挑战或将集中在领导力上。未来,协作将在制造企业当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工业4.0”要想达到未来愿景,就需要跨部门、跨界限地进行领导,并了解相关信息从而应对变化,更好地利用员工的技术和技能。
“我们在下一代领导力的调查当中发现,企业领导人当中,有很多还是觉得并不能保证未来一定能够成功。”David R. Brousell说,“工业4.0是任何一个制造商都无法怀疑的趋势,唯一的问题就是你能否去好好利用它,这是所有制造商都要面临的一个挑战。”
同样没有做好准备的还有中国的制造企业,朱宏任表示,虽然对于新一轮工业革命广大企业都热情高涨,但是在智能制造的认识、路径选择、重点改造方向、实施策略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的困惑和误区。
企业的困惑并非空穴来风,中国制造业成功转型智能化的确没有十足的把握。“当前,跨国软件巨头加快布局智能制造的生产控制及操作系统,而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所需要的关键基础零部件、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却严重缺失,形成智能硬件发展的硬伤。”朱宏任分析道。
新华三集团副总裁李立也以数字化为例表示,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还处在一个非常初级的起步阶段。85%的中国企业仍然处在数字化转型的探索阶段,60%的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
不仅如此,朱宏任还指出另一个问题,国内尚未形成智能制造的产业生态,不管是传统工业控制领域,还是信息化领域的单个系统解决方案商,都难以满足企业智能化改造。总体来看,中国尚未形成一批拥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有架构体系的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