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1 10:00:23
晋江东石镇的制伞产业,是承接了德国、日本以及台湾地区产业转移的结果。
原本就是“过继”来的薄利产业,过了30年,平均利润率从没超出过10个点。虽然尝试了贴牌生产,自主品牌、转移到东南亚生产等方式,但成本越来越高。
“大部分企业,没有标准化的概念,同一型号的零部件生产出来差异很大。上游生产的零部件不符合标准,下游组装时手工拧一下、敲两下,就算合格品了。很粗糙。”张旭生说,零部件问题,是整个产业不标准的缩影。
“制伞产业即使部分环节转移到东南亚,降低了用人成本,但配套产业链还在晋江,算上物流费,整体成本还是难降低。”逼到这种地步,制伞企业不得不“革自己的命”,自动化改造就成必然选择。
人口红利所剩无几,生产成本猛涨,中国制造业早已失去廉价的优势。
可以转移部分业务,但不可能彻底转移掉。既没有新的国家接得住,中国也无法忍受产业空心化的情况。
杨锋认为,现在的制造业,想降低人工成本,必须进行自动化改造升级。
富士康工厂发生14起跳楼事件,使工厂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被放大,制造业面临“不尊重人性”的拷问。
在晋江的厂房里,很年轻很漂亮的女孩子在那里,一天十几个小时不断重复一个动作,“很不人道”。张旭生看完这个场景后更加坚定自己的判断:“自动化改造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要把人从繁重的劳动里解放出来,做自动化设备非常有必要。”
然而,制造业资深人士刘文(化名)提醒,表面上看,机器换人的自动化改造,可以降人工成本,避免人道问题。但从财务上来看,如果有的企业忽略了机器投入的成本、不断上升的能源、物流、土地等成本,以及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那生产效益就不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