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达沃

资讯

定制键盘:大工匠打造大国重器

2017-07-18 10:00:59

中信重工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改造,打造了全球稀缺的高端生产能力。与此同时,急需一批能够熟练掌握高端装备的技术人才为支撑,大工匠就是高技能人才的集中代表。
通过以大工匠、劳模工作室为引领的各类创客活动,优化工艺技术、解决生产难题、形成典型工艺规范、固化创新成果、塑造大工匠精神,中信重工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全国劳动模范、刘新安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掌舵者———刘新安,凝结多年来的工作经验,编写了《刘新安工作法》,工作法一出,机加工方面的广大员工争相传阅,成为一本指引中信重工一线青年员工快速成长、成才的“宝典”。很多青年员工在《刘新安工作法》的指引下,成长为岗位的行家里手。
大工匠杨金安,舀一小勺钢水往地上一泼,根据发叉量,就能判断出钢水碳含量,根据放渣亮度,就能说出钢水的温度。2014年,杨金安就总结出了《百吨级以上加氢用钢冶炼、浇铸操作法》,2015年又总结出了《300吨级以上加氢用钢冶炼浇铸操作法》,不断补充、完善并把加氢钢的生产经验固化下来,进而指导生产实践。今年3月,杨金安和他的团队又成功突破了加氢反应器管板锻件的冶炼技术难题,连续生产出直径达7.8米的超大直径加氢管板锻件。中信重工已成为国内少数能提供大型石化领域专用加氢锻件的企业之一。
2017年5月5日,大飞机首飞成功,这架C919大飞机用的铝合金板材,便是由中信重工制造的12000吨航空级铝合金板材张力拉伸机生产的。“大飞机项目”拉伸机生产时,长8米、重达200多吨机架加工,深达600毫米的矩形件四角倒圆弧,成了整个加工的难点。当工友都因震刀严重而束手无策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的大工匠谭志强创新采用“迂回法”,即先用小刀盘切开小口,再将大刀盘伸进斜槽半精加工,最后再用小刀盘,完美解决难题。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谭志强指导青年员工钻研攻关,所带领的矿山厂重数车间龙门铣班被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
除了依次突破各个生产难题,中信重工的主打产品也在工匠精神的带动下不断刷新成绩单。
以矿物磨机为例:过去,直径超过5米的大型磨机生产一直由国外少数企业垄断,一般需要30个月才能交货。而现在,中信重工仅用5、6个月就能生产出来。从中澳铁矿项目世界最大球磨机、半自磨机项目起步,中信重工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矿用磨机供应商和服务商。中信重工凭借“矿物磨机”,上榜国家工信部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信重工高端矿山重型装备技术创新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余热发电领域,技术专家彭岩带领的余热发电成套工艺与装备技术研究团队,累计签订余热发电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合同金额超过70亿元。“彭专家”是人们对中信重工余热发电成套工艺与装备技术创客团队首席技术专家彭岩的尊称。由于他在低温余热利用方面的突出成就,现在只要是跟余热发电有关的会议,无论政府的还是行业的,都要叫上他,否则大家就会认为这个会议的分量不够。
凭借大工匠等各类创客群的人才优势和企业的技术积累与装备提升,中信重工积极担当各类国家重点项目:一个个国家重点产品从这里诞生: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从国产航母到大飞机,从核电锻件到加氢产品,从回旋加速器到景洪升船机,从矿物磨机到建材产品,从余热发电到智能装备……凡国家之所需,莫不全力而为。
当前,进一步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正在中信重工如火如荼地开展。从涌现劳模工匠,到系统培养大工匠,再到全面培养和弘扬工匠精神,中信重工致力借助此举使每名员工接受工匠精神的洗礼和教育,进一步提升各方面能力,努力为中国制造做出更大贡献。公司技术、营销、生产、管理各系统逐条对照中信重工工匠精神,切合系统工作特点,形成了涵盖系统全员的行为规范。
与此同时,中信重工各单位组织形式多样的“工匠大讲堂”、“工匠讲堂”活动,采取课堂授课与现场讲解结合的方式,介绍各自工种先进操作经验和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