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达沃

资讯

定制键盘:制造业如何用“赋能技术”

2017-07-03 10:00:26

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吕政曾用12个字概括,从1949年到2049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大到强”,中国无疑将成为“世界工厂”。按照这个思路,留给中国制造的时间仅剩32年,但好消息是,被称为智能制造关键的“赋能技术”正来势迅猛。
Forrester物联网研究的调查显示,制造商认为最重要的物联网赋能技术排列如下:54%工业用无线网络、51%实时定位系统、49%安全感测器、44%条码、35%被动式RFID。
这一数据背后也说明,这种更加创新和智能化的方式运用物联网,正在受制造商们热力追捧。并且可喜的是,越来越多“数字化工厂”如雨后春笋,急速扩增。他们通过不断提升在整个供应链上更精准追踪存库以及最大化实时员工指示和通信效率的能力,让制造流程的每个环节都处于可控、看得见的管理之中,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比如:
自我优化生产:联网工厂和生产基地可以采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生产流程的实时监测和优化,自动进行调整来提升质量和增强效率,并减少浪费。
自动化库存管理:物联网可以让企业对于库存和供应链的状态有更深入的掌握,跟踪库存地点和状态(包括温度、湿度和损坏情况等)。企业在具备了整个供应链上监测产品的能力后,可以增加处理和响应时间,减少缺货和库存积压的情况,并改善适时生产流程。
追踪和回溯:物联网传感器可以用来增加任务完成的透明度,提供相关信息来帮助减少工作站的传送时间,还可以用在装配区域,以便帮助识别产品状态,及定位工具、配件和原料,实现生产流程比以往更高效运行。
这是一条“智能”业务流程线上的细小环节。对于很多传统制造商来说,企业要实现由“制造” 向“智造”的转型,把生产线变为机器人不失为一种捷径,但要走得通,还需要雄厚的资本能力,况且这种一夜之间“鸟枪换炮”的做法并不现实。
反观,通过对老旧的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改造,并使用信息化的手段,例如管理系统整合底层生产线、条形码、RFID等,逐步建立数字化工厂更可靠。